传信息给子女总是“已读不回”?彭菊仙:孩子是已“独”不回,反而是好事!
编按:我们给他们信息呢?如果不带问号、不涉及他们个人且急迫的事务,最正常的反应就是:没有反应(已读不回)。不写字总可来个贴图吧?花心思找创意贴图这种好康事是不会留给爸妈的,爸妈能等的,就是那种最快速可取得的陈腔滥调“公文式贴图”。(本文摘自《家有青少年之爸妈的33个修练》,作者为彭菊仙,以下为摘文。)
大男孩出了家门之后,似乎相当习惯、也很享受“被丢掉”的感觉。他们多半是悄然无讯也无息的。
天冷了,会不会捎来一声问候?不会!
爆炸性大新闻发生时,会不会丢一点涟漪来讨论?不可能!
而我们给他们信息呢?如果不带问号、不涉及他们个人且急迫的事务,最正常的反应就是:没有反应(已读不回)。
如果渴望他们的回复呢?那就发一个极度明显“事关他们”的信息,并且句尾一定要记得带上一个明显的“?”,以勾起他们回答问题的“反射动作”。如此,爸妈应该就可以宽心坐等儿子们稀珍的回应了。
不过投资报酬率非常低,任凭爸妈发出的是如何千丝万缕的关爱(只差没留下送橘子的动人背影照片),儿子们的回复千篇一律:好!(一个字哪成篇?而且他们绝不可能还费事加个惊叹号);当然也有两个字的时候,那就是:OK。
不写字总可来个贴图吧?花心思找创意贴图这种好康事是不会留给爸妈的,爸妈能等的,就是那种最快速可取得的陈腔滥调“公文式贴图”。
你说,儿子们什么时候会主动上门?那还用说,过不下去的时候啊!那什么时候过不下去呢?当然是缺ㄎㄡ ㄎㄡ的时候。这是养了狼心狗肺的白眼狼吗?
某个周末晚上,我在外边参加聚会,接到了念电影系的儿子非常稀有的电话,但却不是来要ㄎㄡ ㄎㄡ的。
“妈,我刚才搬道具的时候,不小心被一张大桌子压到了好几根手指头,都肿起来了,现在非常痛,我觉得不太对劲,怕手指头骨折,你觉得我应该明天去看门诊,还是现在处理?妈你觉得怎么做比较好?”
哇!这一大串,真是我儿子吗?图/仅为情境图。取自pexels
原来,平常没给信息,就是最好的信息;有信息来,就是有大条事;原来,不发信息,并不代表风筝放出去就断了线,那放风筝的细线一直都在,而且紧密又坚韧。
我终于知道为什么儿子住校去,我很少朝思暮想担心又受怕了。因为,我心里一直都非常清楚,儿子若真遇上重大的事,绝对会在第一时间告诉我们、主动向我们咨询、和我们讨论。
细线不是只系住了那一头的风筝,做妈的我这一端,一直都能稳稳感受到牵系的线握在我手里。那是因为我并非突然就放掉这只风筝,而是从好端端拿著风筝、装上了线轴,先试放一点线,等他飞稳了,确实掌握到这只风筝的舞动方向与振动频率,才慢慢的、一点一点地放长了线。
如今,我感受到我手里的线不时跳动著、有力地乱窜著,我清楚,那飞得有点远又不算太远的风筝正舞动翅膀、享受自己的飞行练习,即使有时丝线紧绷、窜得慌乱无章,也得放手让他自个儿挺住大风的摧折,御风而上,我很能理解他没有心思意念也没有时间频频回头。
但是,何时能看到孩子们进化成贴心的“已读有回”?甚至达到既不让人操心又很懂事的“已‘独’又回”呢?根据我多方搜集的资料显示,那真的有得等了,曙光可能出现在他们当爸爸的时候。
本文由:米乐m6app官网 提供